在遥远的太平洋彼岸,上世纪的“二战”和“冷战”期间,美利坚大陆上悄悄地展开了一系列精心布局:
波音公司的B-17、B-29 轰炸机生产线,从西雅图本部陆续分散到了华盛顿州的埃弗雷特二厂、加州洛杉矶的英格尔伍德工厂以及堪萨斯州的威奇托等地;
通用汽车在底特律、密歇根等工业地带之外,生产线挺进了南部和西部阳光地带;
NASA(美国航天管理局)把喷气推进实验室放在了加州,宇航员训练和任务控制中心放在得州,肯尼迪航天中心放在佛州,航空航天部件研发与制造中心则放在了华盛顿州、俄亥俄州……
随之而来的,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产业、经济和人口格局的演变,西部和南部地区彻底崛起,成为著名的“阳光地带”(the Sunbelt),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政经版图。
翻开今年7月发布的的三中全会《决定》,映入眼帘,最未雨绸缪的一句话就是——“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”。
事实上,这几年在我们的“大后方”,早已动作频频,重庆、四川、贵州等省份,相继被委以重任:
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飞速崛起,成都成为京沪之后第三个拥有“双国际机场”的城市;
回望百年历史,这是中国的第三次“产业备份潮”。每一次“备份”都是历史的大转折时刻,带来城市格局的大洗牌。
就在节前,高层文件精确指出,要引导资金、技术、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,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。
尤其是近日,“四川概念”引爆市场,只要名字带个“川”字,如四川长虹、四川金顶、四川路桥、四川九洲,全都强势涨停。为什么?正是这一战略布局的冲击波。
事实上,如果把视野放宽,站在历史的角度上看,就会发现这已经是中国第三波产业备份潮了。
*波产业备份潮,是在抗战时期。大批民族工业和国内*高校搬迁至西南地区,保留了工业和教育的火种,其中大部分的厂矿也迁到了四川。
那时候的四川,就是中国最后的民族工业基地,至关重要,最高峰时供应了六成以上的民族军火工业。
第二波产业备份潮,发生在20世纪60~80年代,它的名字让很多人记忆犹新——“三线建设”。
在中西部13个省区,开展了一场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,旨在加强国防备战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。
50万技工家庭,400万建设大军,或拖家带口、或别家舍业,从北京、上海、哈尔滨等中心城市出发,将大批当时属于*的军工企业、国有企业、科研院所带到中西部。
中国也由此“复刻”了第二套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,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正是这十几年的时间,以攀枝花市为代表的四川再次脱颖而出,建成了300多个大中型企业,覆盖了全国160个主要工业行业中的95%。
如今,四川是全国为数不多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、31个制造业大类的省份。
也正得益于三线建设,四川绵阳,一个三线城市,却能吊打一众科技强省:核医疗、西部硅谷、中国科技城、核武心脏......竟是它的“硬核招牌”。
在中央财经委的第7次会议,出现了“产业备份”这个词。目的,正是为保障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:
“着力打造自主可控、安全可靠的产业链、供应链,力争重要产品和供应渠道都至少有一个替代来源,形成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。”
“应对危机,产业链、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”,成为一个逐渐清晰的目标。
2022年1月,“产业备份”又出现,在《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》文件上。
这份文件明白准确地提出:“支持布局建设关键零部件、关键材料、关键设备等产业备份基地。”
而最近的三中全会《决定》再提“产业备份”,不仅是规格更高,而且加上了“关键”二字,可见重视。
而多数涉及核心技术的企业及产业链,均扎根在沿海地区。有一点风吹草动,对整个中国的产业链来说都是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的。
不过,产业备份并非简单地把所有产业“复制粘贴”,从沿海搬向内陆,其主要指的是“关键零部件、关键材料、关键设备”。
高端芯片、先进材料、工业母机、工业软件、高端光刻机、高性能光刻胶......
举个例子:在飞行领域,中国教练机的生产有洪都和贵飞两家公司;超大型水轮机组的制造,有哈尔滨电气集团和东方电气集团两家公司;航母甲板用特钢的生产,有鞍钢和宝武钢两家公司。
但是,生产超一流压缩机的沈鼓集团,却是国内罕见的没有“备份”的企业。2009年,沈鼓集团为天津石化项目开发出的*台国产百万吨级裂解气压缩机,让中国变成全球上第四个能够自主研发*压缩机的国家。
某种程度上来说,第三波产业备份潮,堪称是新一轮“三线建设”。哪些省份将被委以重任?
一个是西部经济总量*和人口最多的省份,一个是内陆地区*直辖市,组成的成渝“双城组合”,承担着大国战略腹地的重任,其战略重要性与日俱增:
2020年发布的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》中提到,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成为国家重要产业链备份基地,唱好“双城记”;
《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(2021—2035年)》中,“四川省地处长江上游、西南内陆,是我们国家发展的战略腹地,是支撑新时代西部大开发、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地区。”
2023年的《重庆市先进制造业发展“渝西跨越计划”(2023—2027年)》聚焦于建设国家重要产业备份基地和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,包括但不限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、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、智能装备及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、先进材料等;
2023年10月,川渝地区已培育出35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;光是2024上半年,四川德阳新签约的项目中,来自长三角、珠三角地区的项目签约金额分别占比49%、11%。
*个,是贵州。国务院《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》,明白准确地提出了“支持布局建设关键零部件、关键材料、关键设备等产业备份基地。”
第二个,很可能是西安。毕竟,陕西省的军工规模*,而西安作为省会,又集聚了全省一半以上的军工企业,从业人员20余万人。整座城市的国防科学技术实力仅次于北京,排名全国第二。
今年全国两会上,陕西省就有代表提出建议,希望支持陕西成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主要承载地。这显然也是陕西在争取的一大发展利好。
此外,还有一批城市,也将陆续建立辐射力强、响应及时、成本适度的区域产业备份系统,覆盖环渤海、长三角、大湾区和关中、中原、长株潭等地区,形成全国一张网的联动机制。
若是能争取成为国家战略腹地,成功成为产业备份的承接地,这些地区将迎来新一轮产业、政策、资源的重新分配,这是“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”的重大机会,为产业升级安上加速器。
智谷趋势首席研究员黄汉城分析道:掌握垄断技术的国企有可能通过共享图纸、技术人员、技术成果的方式实现产业备份与产业链转移。承接备份的企业要复刻原厂的生产水平,尝试将核心技术落地生产,再检验产品的质量与合格率。
如果可以通过合格测试,证明该企业具备产业备份的能力后,该厂有一定的概率会暂停生产,作为备份存在。但在发生突发事件时,备份厂可以应用已掌握的核心技术迅速补位。
没有备份就没有安全。战略腹地的竞争、产业备份的布局,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新机遇。谁将脱颖而出,夺得先机?